生物帮生物帮

津巴布韦赞比西河谷的气候变化和非洲锥虫病媒介种群

LSTM的Jennifer Lord博士是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该论文着眼于气候变化对非洲昏睡病媒的影响。

该研究发表在PLOS Medicine(link is external),基于津巴布韦Mana Pools国家公园27年的数据。Lord博士和共同作者开发的数学模型表明,过去三十年的温度升高已导致当地采采蝇群体大幅下降,从而为将温度与非洲昏睡病风险联系起来迈出了第一步。

Lord博士说:“如果Mana Pools的效果延伸到整个赞比西河谷,那么在这个温暖的低洼地区,锥虫的传播可能会大大减少。”虽然这对赞比西河谷的疾病状况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气温上升可能使津巴布韦的一些更高,更凉爽的地方更适合采采蝇。”

采采蝇是一种带血的昆虫,可传播锥虫病原体,导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人类可能致命的昏睡病。寄生虫也在牲畜中引起类似的疾病,最近的估计表明每年约有100万头牛死亡。

从热带医学利物浦学院的研究人员,优秀的流行病学建模与分析南非中心(链接外部)(SACEMA)在斯泰伦博斯大学,并在格林威治大学自然资源研究所(链接外),制定了研究中使用的数学模型。结果只是因为长期的实验室和实地飞行密度测量而成为可能,这证明津巴布韦的赞比西河谷等地点可能很快就会过热而无法支持采采蝇种群。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公园的Rekomitjie研究站的研究人员一直在捕捉来自牛的采采蝇,并发现1990年每次捕捞时每只动物的捕捞量超过50只,而每10次捕捞时捕捞量不到1只。 2017年。自1975年以来,平均每日气温上升了近1°C,在11月最热的月份上升了约2°C。

SACEMA高级研究员John Hargrove教授表示,近期和未来气候变化对采采蝇和其他媒介,特别是蚊子分布的影响尚不清楚:“我们不知道,例如,是否会重新出现20世纪90年代东非高地的疟疾是由于气温升高或耐药水平上升和控制力度下降造成的。

在Rekomitjie采取的采采蝇工作已经为矢量丰度和气候变化提供了长期数据集。该站位于一个受保护区域内,自1958年以来一直没有农业活动。除了气候之外没有太多变化,该站点的数据为开发采采蝇种群动态的温度驱动模型提供了理想的机会。

作者强调,传统上过于寒冷而无法大量支持采采蝇的其他地区现在可能足够温暖以支持更大的人口。如果是这种情况,则需要制定新的控制措施,以保护以前未被认为存在风险的牲畜和人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